新增28万亿元,为何没换来经济增长?

发布于 2023-03-26 00:41:54

春节前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经济及人口相关数据:
2022年,中国GDP达到121万亿元,按照不变价计算,增长率3%。
相比之下,2021年中国的GDP是115万亿元,过去一年增长了6万亿元。
差不多同一个时间,中国人民银行也公布了2022年全年的金融数据,其中,最新的人民币广义货币M2的发行量(截至12月底)达到了:
266.43万亿元。
这个数字,相比2021年底的238.29万亿元,足足增加了28万亿元
是的,你没有看错,在过去一年之内,以M2来衡量的人民币数量,净增长了28万亿元,转换成年增长率是11.8%。以M2相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财富比例来衡量,过去一年,如果你持有人民币现金,实际贬值了12%。

查看更多

关注者
1
被浏览
405
1 个回答
Seeking Capital
Seeking Capital 认证专家 2023-03-26
君金资本 Seeking.Ltd

文章来源:财主家的余粮

28万亿元,按照当前汇率折算成美元,大约是4.2万亿美元。

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只有4个国家的GDP超过了4万亿美元: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
6b131145d582f94484affcf660a3b033.png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一年额外的、新增的广义人民币,都抵得过德国的GDP总量了。

但是,28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发行,换来的经济增长(GDP),却只有6万亿元。

这个“投入产出比”只有22%,仅高于疫情爆发的2020年,着实有点太低了。
e53e0ff0f8101c88076b0682f2a21424.png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有人可能以为,人民币一年12%的增发,算得上是大贬值了。

其实并不。

1993年,人民币M2一年猛增近37%;
2009年,人民币M2一年猛增27.6%;
相比之下,现在的这个12%,简直是毛毛雨了。

根据央妈公布的数据,1993年的时候,人民币M2的发行量还只有3.5万亿元。短短的30年间,已经变为266.4万亿元,足足增加了75倍还多,算下来平均每年的增速为15.55%,所以,12%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较低的贬值幅度了。

在信用货币时代,为实现所谓的“经济增长”,广义货币的发行量,一定要芝麻开花节节高,绝对不能有任何一年减少——实际上,别说减少了,哪怕是广义货币每年额外增加的速度,稍微慢一点点(低于社会平均借贷利率),经济就会出大问题。

就最近10年来看,因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整个经济体的信贷需求不再像以前那样持续地高增长,用正式话语就是“转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相比以前,人民币M2的增速,的确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特别是2016年以来,每年M2增长率,基本都在10%以下。

2022年的12%,算是6年来的最高值。

因为当代社会的GDP,是以名义货币计价,在信用货币时代,只要广义货币的增速上去了,除非遇到2008年或2020年那种极端的通货紧缩,那么GDP的增速,通常也会跟随着高速增长——实际上,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已经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很遗憾,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高达28万亿元的货币增发,却并没有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无论是官方GDP增速,或是名义GDP的增速,反而双双创下除2020年之外的几十年新低(见下图)。
b114bd0008a9e3efaf495b2ed1132d07.png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就要查看一下,这28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
从哪里来的?
又去了哪里?
为什么没有带动GDP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广义货币M2的统计规则,M2是指: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胀的压力状态。

具体来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中:
货币(M0)= 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 M0+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 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其他存款。

也就是说,M2统计了所有在银行里的存款,以及所有在企业和老百姓手中的现金,现金是相对很小的一个部分,要想知道新增M2的来源,其实就是了解这些存款的来源。

不过,在当代信用货币社会里,寻找每一笔存款最初的源头,99%以上,都可以追溯到金融系统所发放的贷款,这就是著名的“贷款创造货币”的理论。

所以,要想知道28万亿元都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要分析全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分类数据(见下表)。
e3b82af42faea0ca5098eae89efb0f68.png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根据上面的表格,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1.3万亿元,但居民从金融系统中得到的新增贷款,只有3.83万亿元,剩下的,除了2700亿元的境外贷款,高达17万亿元都是企业和政府贷款。

简单说,新增28万亿元货币,基本都是通过企(事)业单位贷款来的——而我们都知道,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贷款,都被发放给了与政府有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那些企(事)业单位,得到这21.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再将其存入银行,或者通过各种的经济活动,支付给其他的企业或个人,就形成了全社会的新增28万亿元存款和现金。

现在,大家可以想想看——
在贷款转换成28万亿元存款和现金的过程中,都是哪些人得到了最大的部分?

按照当前经济活动的计算方式: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6c6edbb07112afd7dfc6a3cebd14076e.png

从投资上看,我们中国的大手笔投资,基本都是由政府部门所主导,在当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已经超前完成,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严重、城投债违约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尽量能维持着债务借新还旧就不错了,投资拉动经济这块儿,自然就哑火了。

净出口这事儿,更多地取决于海外需求而不是我们自己。2022年以来,因为美联储的加息,海外需求逐步遭受抑制,增长不佳很正常,没啥好说的。

说到底,要想让中国的经济有所起色,只有国内消费能起到顶梁柱作用。可是现在,新发行的28万亿元,绝大部分都进入了那些与上述企(事)业单位有关系的人的口袋……

一个年收入10万元的普通人,额外得到了2万元,因为他本身有相当一部分日常的消费需求都没有被满足,所以,他有很大可能,会选择额外去花掉这2万元,这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会增加1/5。

一个年入1000万元的富人,额外得到了200万元,他的基本需求原本都已经被满足,要么他不会花这个钱,要么只是会额外买一些豪车、珠宝之类的奢侈品,所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很可能只能增加1/50甚至更低。

用经济学专业术语来说,普通人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

一年额外新增出来一个德国GDP的货币发行,结果,2022年的经济增长却还这么差,原因这不一下子就清楚了么?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有!

当代社会,信用货币发行,说白了就是一种财富分配的工具,而中国传统的通过企(事)业单位发放超量信贷拉动经济的模式,在社会上物资较为紧缺的时代,可能也是合适的,因为只有将信贷赋予到企业那里,鼓励企业生产出更多货真价实的商品,才能真正增加社会财富,整个国家也才能越来越富裕。

但是,今天的中国,传统的商品生产,早已不再是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说生产潜力没有发挥,不是说物资产出不够丰富,而是社会的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普通劳动者没有更多消费能力去购买相关商品和服务,亟待提高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还是采用传统的、为企业发放超量信贷的经济刺激模式,其效率,必然是越来越低的——就像前文表格中“新增M2/新增GDP”所显示的那样。

2020年5月,中央首次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后要更多地依赖于国内消费而不是国际市场。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GDP分配中,中国一直都特别偏向于企业和政府(贷款数据分配就是一个反映),而劳动者在经济成果分配中的比例却明显偏低。

以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劳动者收入占比,却连世界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因为很多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在经济成果分配中的占比奇低),也远低于德国、法国、美国、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
ca34989006fc14b099dd7af7b915166a.png

要想改善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唯一的思路,就是提升劳动者在经济分配中的占比,改变以往依赖于企业信贷来发展经济的货币发行模式。

2021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26万美元,而当年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22万美元——
这是300多年来,中国人均经济产出第一次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如果继续像以前那样,过分重视企业和政府,忽视劳动者的报酬,那么“拉美化陷阱”正在等着我们——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通货膨胀严重,政府赤字率居高不下,动不动就爆发金融危机……

未来的中国经济,如果不想陷入“拉美陷阱”,改变传统的货币发行模式,提高劳动者在经济分配中的占比,降低全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这可能是唯一的路。

文章来源:财主家的余粮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