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动深圳市长!他靠三次豪赌,干出一家世界五百强

发布于 2022-07-23 11:23:10

2013年6月,深圳市正在召开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
市长许勤在会上突然发问:听说我们深圳出现了一个名叫正威的世界500强公司?这家企业是怎么回事?
这话问得在场人员面面相觑,纷纷翻手里的报告,谁都不知道市长口中的这个“正威”是哪里冒出的?
在场工作人员有些紧张,世界500强公司的门槛是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得1000亿以上。如此规模的企业在经济会议上居然没人知道,工作做得也太不到位了。

查看更多

关注者
5
被浏览
576
1 个回答
iDG
iDG 2022-07-23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01
等一通调查下来,所有人都有些懵:这个正威集团发展实在太猛了,资产几乎是一夜之间暴涨。
不能怪这些政府人员信息更新不及时,实在是正威集团的发展快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还十分低调。

数据显示,2008年正威集团资产规模才110亿,短短三年后就变成了1280亿,位列世界500强第387位……

这种上升速度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许多人十分纳闷,难道这个正威集团是开金矿的吗?

还真说对了,正威集团还真是开矿的,不过是属于有色金属的铜矿。

正威集团旗下拥有几十座价值10万亿的铜矿,守着每年数百亿净利润还不上市,也难怪没人知道。

连企业创始人,45岁董事长的王文银名字很多人也才刚刚听说。

这一年,王文银身家已经达到了1100亿,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到第19位。
4412d2fcd11f61e48df8b4b44d4eb7a7.png

这位千亿资产的超级富豪的创业故事颇为传奇,他的人生以三次“豪赌”名动天下。

这一年,距离他怀揣10元钱闯荡深圳正好满20年。

02

1968年3月,王文银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河湾一个农民家庭。

家里虽然能供他读书,可那是他用艰苦的童年岁月换来的。

每天天不亮就要下地帮忙,还要割草、喂猪,然后再跑到几里地外的学校读书。由于徒手割猪草被镰刀划出一道道伤痕,疼到连笔都握不住。

因为身上总有股洗不掉的猪屎味,嫌弃他的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猪大王”的绰号。

没有同学愿意和他玩,只能自己看书做题,所以深得班主任老师的喜爱。

老师见他有些自卑,就对他说:“好好学习,书香味可以盖住你身上的味道。”

王文银信了,他清楚这是老师对他的鼓励,更是对他的极大期望。

无论多苦多累,他始终不敢在学习上松懈。

下地干活会想着没解开的数学题,一边插秧除草,一边琢磨着题目。

等活干完,他的解题思路也就有了,时间一点没浪费。

难得的空闲时光,他统统用在了看书上。

正因为喜欢看书,喜欢思考,王文银心里对自己的未来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

不过,他此时最迫切的心愿是能有10元钱。

疼爱他的爷爷每次带他去镇上,总会买1毛钱一碗的粉蒸肉给他,自己却从不舍得吃。

王文银特别爱吃,也总吃不够。

10元钱能买100碗,他相信那应该让自己和爷爷都吃饱了。

不过,对金钱的渴望来自于后来爷爷重病,家里实在没钱给他治疗,只能慢慢熬着直到去世。

这件事成为他心里一直的痛。

王文银此时就想长大后多赚点钱,起码家里人生病再也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但是,他自己很清楚,这一切只能等到自己考上大学再说。

03

1989年,21岁的王文银考上了南京大学,他是全村这么多年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

老王家喜极而泣,家里终于走出一个大学生,再也不用世世代代当农民了。

临开学前,妈妈想把王文银多年的复习书本和资料卖掉。

他赶紧拦下了,半认真半开玩笑说:“可别卖,万一以后我成大人物了,这些可是珍贵的资料。”

年轻时的他已经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大学期间的王文银并不出众,和城市里的同学相比,不论背景出身,还是说话口音,他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没办法,他只能继续看书学习,每年靠拿奖学金来弥补内心的缺憾。

1993年,25岁的王文银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当了名机关干部,月薪400元。

这数字现在看来不起眼,可在当时人均200元的工资环境里已属高薪,而且石化还是当时最热门的职业。

大城市,好工作,高工资,换任何人应该都觉得这辈子值了,可王文银在每日“一杯茶一份报混一天”的工作环境中如坐针毡。

他知道自己这样混下去,吃喝虽不愁,可未来几十年也就这样了。

此时正好是市场经济浪潮蓬勃掀起的时候,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的故事屡见不鲜。

看见广播电视里长篇累牍地宣传南方各种创业故事,王文银再也熬不下去,丢下一份辞职报告,揣着一堆证书就奔赴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

从上海到深圳有数千里的距离,王文银买不起飞机票,只能坐了火车换汽车,再蹭过路的拖拉机,颠簸十多日才到达深圳。
8424ae23d435d45988b605346ee5c6ba.png
临走时,他身上带着刚发的400元工资,等到了深圳只剩下10元。

灰头土脸的王文银连最便宜的招待所都住不起,只能临时找了个桥洞落脚。

好在深圳工厂多,他又是大学生,找个工作还算顺利。

王文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灯泡厂做扣丝部的经理,管理着数百名的工人。

厂里不仅也给他开了400元工资,还安排了单身宿舍给他。

看得出老板很赏识他,有心栽培,可他偏偏不识趣。

工人的工作是把钨丝压接到灯泡里去,而钨丝极细,需要敏捷的手上功夫,也需要高度集中的眼力。

为了提高利润,老板就拼命要求工人加班加点干活。高强度和要求十分细致的工作让许多工人身体吃不消而倒下。

王文银有些愤愤不平,居然带着工人搞起罢工,要求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

热血青年王文银显然还没被万恶的资本爆锤过,可他很快因为自己的“鲁莽”尝到了苦头。

因为主导罢工,他和罢工的工友们被厂里统统辞退,连份补偿都没有。

没了收入,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他只好从厂宿舍直接搬到一座水泥管居住。

一起罢工的工友们想跟着他干点事,可因为没钱更没资源,他只能带着大家到处拾荒度日。

从一个国家干部沦落为拾荒者,这让满心想干番大事业的王文银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王文银只好再次拿着自己的大学文凭四处求职,可不知为何,没有一家公司肯录用他。

这让王文银很郁闷,猜测可能因为自己是重点大学的毕生生,待遇要得高,导致企业有些顾虑。

为了填饱肚子,王文银只好拿着高中毕业证书,降低薪资去应聘。

别说,他还真很快就找到了一家专门做电缆、插头的港资企业当了名仓库理货员。

工资不高,工作强度却不低,每天有成百上千的货品要登记和搬运。

仓库里的缆线、插头、连接件有几千种,对应的物料编码也有成千上万种。

在还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只能靠人工一一登记在本子上,随用随查。

这时,王文银过目不忘的本领显现了出来。

他因为觉得每次都要翻阅资料簿太麻烦,就利用业余时间将仓库数千种的物料编码及数量统统默记在脑中。

有人想询问物料的库存信息,只要找到他,立即就能报出对应的编号和数量。

俗话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话用在王文银身上再合适不过。

04

这一天,香港总部的老板来仓库检查。

当他随口询问一款产品库存,陪同的经理刚打算翻本子查找,远远站在一旁的王文银迅速报出数字。

老板很意外,等核实无误后,又接连询问了其他几款物料情况,王文银都对答如流,丝毫不错。

老板惊喜不已,深感王文银是个人才。

回去后将他直接连升七级,从仓库理货员直接提升为物料管控的总经理,年薪十万。

这确实是王文银的运气,可这份运气是他实实在在靠自己的本事争取来的。

1994年,这家公司成功上市。

王文银也顺势接触到了公司最大的客户,日本日立公司旗下的一家电线企业。

接触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能再上个台阶。

一来二去,业务精湛的他果然被日立以百万年薪挖走。

在日企的这段时间,王文银感到既兴奋又苦恼。

兴奋在于日立是大公司,他帮公司赚了差不多20多亿,自己也得到了数百万的提成收入。

苦恼的是,他意识到自己在日企就是个“工具人”,一个高级打工仔而已,人家根本不信任他。

既然如此,那索性自己单干吧。

1995年,27岁的王文银凭借自己对电缆电线市场的熟悉,在深圳创办了携威实业有限公司,专做电源线买卖。

创业初期的王文银既当老板又当业务员,频繁往来供应商和客户之间。

累还是其次,关键是王文银的经营模式很令人不解:对上游供货商,他是先付款再拿货;对客户呢,他又是先发货再收款。

这显然是极为冒险的举动,只要一方出现问题,公司就会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

身为财务总监的妻子刘结红不止一次劝说他不要这么干,可他总笑着说自己这是在赌自己的人脉到底灵不灵。

刘结红只能苦笑,王文银的“固执”脾气,她早有体会。

夫妻俩是高中同班同学,长相俏丽的她在学校就被王文银“盯”上。

刘结红起初对他没啥感觉,王文银从高中到大学,又是写信,又是上门谈心,“软磨硬泡”许多年才终于将佳人娶回家。

好在王文银所说的人脉究竟如何,刘结红在他们孩子出生不久后终于见识到了。

他和妻子邀请客户和供应商来喝满月酒,预计请了100位客人,所以只定了10桌。

谁知当天呼啦一下来了200多人,夫妇俩手忙脚乱,只好临时又加了10桌。

客人敬酒时,表示自己是不请自到,因为王文银肯贴钱来和大家做生意,这样的朋友简直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这是王文银奉行的“利他主义”,凡事肯吃亏,自然有人愿意和他做生意。

更多的“人脉”,还是王文银拿时间和身体“拼”来的。
0820f6fdf4c151162aa8c299bed60de5.png
有位重要的客户喜欢钓鱼,王文银每周末必开车接送他,不仅全程“陪钓”,端茶递烟之类的服务也没少干,终于拿下了订单。

做生意自然离不开酒局,只要上了酒桌,王文银从不耍赖,每次都以自己喝倒为算。

创业初期的王文银没啥资本,只能拿自己的时间和健康来赌。

有赌就有输

因为过于信任朋友,一个合作多年的客户赊了数百万的货许久没有清账。要不是妻子刘结红再三催促,王文银还不好意思上门要账。

可等他找到那位客户,发现坏了,对方已经人去楼空,电话也联系不上。

更要命的是,此时也到了他和供货商结款的时间,外债还有很多没有结清,账面资金实在不够还数百万的货款。

他只好硬着头皮找到供货商说明了情况,表示只能先按货款的10%支付一部分,其他的钱希望给他一年时间全部还清。

幸好供货商很清楚王文银的为人,也理解他的处境,爽气答应了。

不料,坊间很快就传出王文银“破产”的消息,他本想出面解释,可转念一想索性“将计就计”。

他想借这机会试探下,看看到底谁才是自己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

和他想的一样,之前来喝酒的数百人知道消息后,许多人避之不及,可也有人伸出援手。

等从中筛选出真正的朋友后,王文银的人脉越来越稳固,业务也越做越大。

携威实业迅速走上正轨,月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赚了钱,王文银继续扩大规模开办新厂,基本每年都有一座新的工厂投入运营。

如果说王文银创业初期赚钱靠的是“人脉”,后来的几次发展完全靠他的独具慧眼和勇气。

1997年,就在王文银想大刀阔斧继续开辟市场时,亚洲金融危机悄然而至。

危机之下,大部分企业要么缩手缩脚等待寒冬过去,要么捂着现金坐等形势好转。

王文银却觉得这正是企业扩展的最佳时机,自己必须“赌”一把。

听说有企业向供应商预定了100台行业设备,金融危机到来后,企业资金链断裂后倒闭,设备也因此无人问津。

王文银知晓后,当即想办法说服设备的供应商,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那100台设备。

钱是花了不少,可携威实业实力大增,成为珠三角最大的电源工厂之一。

两年后,王文银将旗下电缆厂、塑胶加工等工厂项目整合为了资产过亿的“正威国际”集团。

经历过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王文银对全球化的经济规律产生兴趣。

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他察觉到世界平均每十年都会有次大的经济震荡,而这也是企业最好的“抄底”机会。

05

进入千禧年后,因为正威集团的主营是电源线业务,对原材料铜的需求激增。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一,铜的价格波动非常大,导致企业成本价格总难以控制。

对于正威而言,想保持利润稳定,提升产品竞争力,就必须想办法掌控源头的铜矿资源。

可此时的铜矿价格远不是王文银所能承受的,只能想想。

正因如此,2003年“非典”爆发后,全球经济下行。所有产业都开始低迷,包括矿产。

王文银却“高兴”坏了,他下令拿出所有资金能买多少铜矿就买多少,他说:“如果‘非典’把世界毁灭,要钱还有什么用?不如拿去投资买矿!”

企业里的几位核心高管一致反对,觉得王文银纯属瞎胡闹,正威一家做电源线的,要那么多矿干嘛?

负责财务的妻子刘结红也拒绝转账,气得王文银把茶杯狠狠摔在会议室的墙壁上。

他态度坚决表示:收购铜矿这件事,大家同意,他要做;不同意,他也要做!

钱是砸了出去,正威先后收购了十多个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矿,顺便还花28亿砸下了铜陵铜杆线生产项目。

如此一来,正威的流动资金几乎归零。

如此大手笔的“豪赌”,王文银心里也顶着巨大压力。
c5904bfaeae8d8cd7070fb0a0996fe3e.png
就在运转安徽铜陵的铜杆线一期项目时,企业内部再次发生争执。

整个一期项目投资需要10个亿,可此时正威当年总销售不过50亿。况且正威需要的原材料每年才3万吨,新项目的产能早就超过需求,到时卖给谁?谁又来买?

虽然王文银坚持上马铜陵的生产工厂,可因为压力实在太大,本来满头乌发的他,开始大把大把脱落。

时间再次验证了王文银的眼光。

“非典”过后,经济开始恢复,国际市场上的铜价从1万每吨直接跳到近10万每吨,王文银买下的铜矿顿时变成了“金矿”。

王文银顺势将部分铜矿卖掉,狠狠赚了一笔。

正威集团不仅再也不惧怕原材料的波动,而且还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随着“全威铜业”的顺利开工,正威从单纯的电源线生产转型为铜业加工企业,产值超过百亿。

这次豪赌让王文银看到了有色金属领域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坚定了越到危机时刻,越要搏一把的信念。

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王文银的头发却越发稀少。

此时,市场掀起了企业搞多元化发展的热潮,王文银也趁热开办了装修装饰、汽贸、服装、食品加工等多达14个业务。

钱是赚了一些,可不同行业需要花费的精力忙得王文银每天焦头烂额。

有天,他无意中看到“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这句话后,猛然醒悟过来。

王文银迅速调整策略,将所有与铜矿及电源线产业不相干的业务全部暂停,集中精力在主营项目上。

正因将精力放回铜加工业,正威的铜产品品质稳步提升,一举成为安徽省第一家营收破百亿的民营企业。

正威集团不仅成为行业领先企业,更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铜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企业再次人人自危。

可将危机早当机遇的王文银毫无惧色,再次出手买入海外多个矿山和铜加工企业,并以2万元每吨的价格囤积了几十万吨现货铜。

相比以往,王文银这次投入的资金更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何时结束。

说白了,这就是王文银的又一次“豪赌”,只是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耐心等待着结果。

当金融风暴逐渐消退后,市场回暖,现货铜飙升到了4万元每吨,王文银转手就赚了数十亿。

2011年,正威集团拥有海外储量超过3000万吨的20个矿山,占世界12%份额的铜资源,光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就超过万亿。

43岁的王文银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铜王”。

王文银随后加紧布局和铜产业相关的半导体、高新材料及大数据平台等产业链,将实业和高科技融合在一起。

在他看来:“如果说铜业代表过去、高新科技产业代表现在,互联网大数据则代表着正威的未来。”

说这话的王文银身价已过千亿,超过了同在一座城市的马化腾,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隐形富豪”。
aeb4e8c8d5aa1cfe784ff1bd71be37b9.png

06

不知道是不是深圳徐市长的那句发问,低调的王文银才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2014年,王文银被《财富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很多人首次见到了这个身材不高的光头富豪。

深圳方面像是醒过神一样,陆续颁给他“深圳百名行业领军人物”“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深圳百名行业领军人物”等一串光荣称号。

荣誉是拿了不少,可王文银似乎并不在意,很少出席这类颁奖大会。

他说:“在面对金钱、权力和名誉的时候,我们企业家赚取的是财富,名誉让教授去赚,权力让政府去赚。”

王文银头脑很清楚,自己是个生意人,赚钱才是本分。

名和利,他选的是利。

读书改变了王文银的命运,也使得他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看书,还定下每年读完100本书的目标。

他不仅自己爱看,还鼓励公司内部的员工看,看完还要写读后感给他批阅。

在他口中:“一日不读书,没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口就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见有人将他的成功归功几次“豪赌”,他不以为然,认为“企业家中能够把握趋势的人有70%,能够把握趋势变化的人有10%,但能够把握趋势变化拐点的人只有万分之一”。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就是那个“万分之一”的人。

这话听着有些狂,可看看王文银面对危机时异于常人的决断力,又不得不服。

在王文银看似简单的“买买买”豪赌背后,其实是他对世界铜加工业以及矿产资源数据和储量的透彻研究。

大到世界探明储量50万吨以上的铜矿名单,小到生产企业的电话号码、地址,王文银手上的数据可以说丝毫不逊于任何一家专业矿产研究机构。

这是王文银长期的习惯,谋定而后动。

在正威成为世界500强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文银拿出一本从九十年代就做的笔记,上面贴满了世界500强公司发展历史和规模的剪报。

可以说,从他创办正威的第一天,就有了做世界一流企业的理想。

想他人不敢想,做他人不敢做。

敢于跳出安稳的生活,更敢于在危局里破釜沉舟搏一把,这恰恰是王文银身上常人所不能及的特质。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53岁的王文银指挥着正威这艘巨轮还在破浪前行,彼岸仍未到达。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